本文作者 Kabuki

Netflix、朋克摇滚与808:造访德国热度收割机Bazzazian

我们造访了说唱制作人 Ben Bazzazian 位于科隆的音乐工作室,只为一探其独门音色背后的秘诀。

要说 Ben Bazzazian 作为制作人前途一片光明,那简直是轻描淡写。因为无论是为 Netflix 的热门德剧 Skylines 制作 Beat,还是担任德国说唱巨星 Haftbefehl 的制作人,亦或是为 Rammstein 乐队提供工作室级别的帮助,这位混迹科隆的制作人都能轻松胜任。如果说有什么因素能真正使 Ben Bazzazian 与业界同行区别开来,那一定是他的独门音色,还有其中非凡的手法技巧。

 
而音乐工作室极客、音色设计专家 Kabuki,将作为本次的采访记者,与 Ben Bazzazian 一起探讨工作室风俗、808 Kick 的失真技术,以及 Ben Bazzazian 为 Netflix 工作的详情。

在过去几年中,您在制作圈内已经成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合适且独一无二的位置。那么当您转战工作室后又有什么新目标呢?
 

我想让自己的音乐独树一帜。我要创造出你们闻所未闻的音色,所以拥有属于我自己的独门音色才是当前的最高任务。

 

如果你使用合成器预制音色,那么听起来想必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或许另外 20000 个制作人也在用这个音色。这就很无趣了。

 

所以总有一首大家都争相模仿的 Beat。正如 “Mask Off” 的那种长笛风格,对吧?

没错,所以我也一直在极力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并不是说模仿的人都水平有限,只是我自己不喜欢这样做,而且也有很多人和我的想法相同。个人而言,我的心中一直有个最高准则:如果你使用合成器预制音色,那么听起来想必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或许另外 20000 个制作人也在用这个音色。这就很无趣了。所以我想让自己的音色独一无二。比如有时候我就会拿某个预制音色进行二次创作,使用极端的手法进行重塑,直到这个音色相比原来变得面目全非。所以说我对这种事情的看法十分开放。曾几何时 Haftbefehl 的“Russian Roulette”专辑里有一首歌叫做 Ich Rolle Mit Meim Besten “Ich Rolle Mit Meim Besten”,其中用到了一个失真的 808 音色。当时大家就直接上门问我这个失真 808 的做法,我也直接就告诉了他们:“我用了三个 808 叠出来的这个音色(笑)”。所以并没有什么好隐瞒的地方,我只是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罢了。无论您想对任何合成器预制进行二次创作,或者使用软件乐器,甚至是效果器板,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能让其听起来独一无二即可。

通常来说,歌曲的处理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对吗?比如“疯狂添加效果器,直到放不下为止”这种做法!

有时候这种做法一不小心就会过头。然而在“不断尝试各种事物”这一点上,以前的我并不像今天这样开放。现在我更愿意使用多种方式去完成同一件事了。比如我要做一首歌曲的编排,就会不断尝试各种手法。因为只有不断尝试,才是最有效率、最富成效的做法。千万不能在这些事情上偷懒。有时候我甚至会为一首歌做 5 种或以上的混音版本,这样我就可以轻易找出哪种版本才是最适合的了。

 

所以重点就是需要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尝试各种事物是吗?

流行音乐的编排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您可以轻松学会近来最优质的美国流行音乐编排,但如果大家都用同一种编排公式的的话,那未免也太无趣了。

因为这样做永远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吧。

没错。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一面。就拿 Native Instruments 的音色库来说,每个产品都非常棒,能第一个用到它的人非常幸运。但是随着大家都开始使用这些音色,就需要这儿改改、那修修来获得个性化音色了。回想我刚开始做Beat的时候,很幸运能遇到 Timbaland 和 Neptunes 这些制作人,他们的风格都极具辨识度。所以我当时就想,如果我的音色和其他人相比很有辨识度,而且大家一听就能想到是我做的,那就太好了。当然,今天它仍然是我的目标,从未产生过动摇。

 

在欣赏您的 Beat 时,最震撼我的莫过于重量感十足的鼓音色了。貌似您每次都会在鼓组之上再叠一层鼓。所以这都得益于您的朋克背景吗?

那当然了。其实这也得益于我受损的听力(笑)。在那些鼓音色占了重要位置的特定风格音乐里,为鼓音色加上失真效果才是关键。

Maschine tip: Maschine is equipped with various sound processing tools by default, making it easy to add punch and character to your drum sound. Try out the “Drive” effect, located in the Sampler’s effect section. “Drive” adds odd overtones to your drums and even results in hard clipping when set to extreme values.

您在工作中经常使用“The Culture Vulture”插件,那么现在您仍然在使用吗?

失真效果简直就是我的命,而 “The Culture Vulture” 正是失真之王。当然,也有其它同样优秀的失真效果器,“D16 Decimort” 在我的鼓音色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除了使用失真,您是否还有其它独门秘籍,能让鼓音色充满力量并在混音中脱颖而出?

我经常为某个音色单插入加失真效果器,比如像 Kick 和 Snare,然后再将这些音色接入鼓组总线。我比较喜欢使用像 “The Culture Vulture” 这样的电子管过载效果器。当然 “Summing”(一种多线D/A转换)插件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具,因为您可以将来自不同调音台的信号送入虚拟的通道链中,然后再对声音进行如此染色。

您的鼓除了拥有独特的音色之外,还有一种特定的律动感。那么您是否使用了量化功能,或者手动调整了打击乐音符的位置呢?

其实我两种方法都用了。我一直觉得 Neptunes 二人组的韵律非常独特,比如他们通常都会严格量化 Kick 和 Snare,但是 Hi-Hat 却非常随意。虽热我没必要也这么做,但这说明了一个重点,那就是各个成分之间的对比度。所有那些关于韵律和摇摆比的争论都让我十分头大。所以我觉得如果听起来不错的话,那就可以了,哪怕所有元素都量化对齐到 16 分音符都行。每次我都会自动加载一个量化模板,包含从 MPC 系列到 Emulator、Oberheim DMX 等的各种量化设置。我使用最多的就是 MPC 3000 的 52%-16 分音符量化设置。而有时候我则手动调整所有音符的位置,或者干脆就不调整量化。

 

我们来谈谈 Skylines 吧。我非常惊讶能在剧中看到如此专业的工作室。比如 Snare 上面使用的 Bit-Crusher 就是例证之一。所以是剧组专门向您请教过这类问题吗?

Snare 上加的 Bit-Crusher 其实是我的主意。Dennis Schanz 是剧组演员之一,他事先问我在这一幕里应该表演些什么内容,所以我就给他制造了一些话题。

 

您的作品 Skyline Glänzt 在本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听起来就像是用 MASCHINE 现场做出来的一样。那在制作这首歌时您就已经使用了 MASCHINE 吗?

不,这个 Beat 其实之前就做好了。当时我无意把这首歌做得这么有“现场感”。但在剧中恰好需要让在场的每个角色都为之疯狂起来。所以这首歌真的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再谈谈您与其他艺人的合作吧!

在大部分时间里,我都只为其他艺人担任制作人。这种感觉对我而言很不错,而且我也挺享受的。但是到了某个重要节点时,作为一个幕后制作人就不够用了。那时我遇到了 Farhot,预示我们决定一起工作,这也就是 Die Achse 的由来。至今我们已经发布了两张 EP: Angry GermanHooligan。目前我俩正在筹划一张用于正式出道的专辑,希望今年就能完成。

但同时我仍然在为其它艺人进行制作。就比如去年,我制作了一首 “Mathematik”,挂在 Rammstein 乐队的 Till Lindemann 名下,参与人还有 Haftbefehl。还记得在工作室里我与 Till Lindemann 和 Olsen Involtini 的会话十分有趣,令我永生难忘。当时 Olsen Invotini 正在制作 Rammstein 乐队的一张专辑,他问我是否愿意贡献几首编曲,我当然没有拒绝。然而我写了三首歌,最终只有一首进入了 Rammstein 的专辑,那就是 “Ausländer”。现在我还在为 Haftbefehl 的新专辑而忙碌着,这张专辑将会在春季发布。

 

您在音乐制作当中经常使用外接乐器或音源,这其中有什么门道吗?

当我在感到音乐缺失成分时,就会使用一些外置键盘或效果器板。但我可不是 Analog(类比)粉,因为我觉得有关 Analog 和 Digital(数字)的讨论都没有什么意义。我并不在乎最终声音来自哪里,如果听起来不错,那就能起到相应的作用。不得不说来自外部设备的声音确实有一些优点,我无法确切地说出来是什么优点,但确实有一些特别的东西在里面。当然我也经常使用各种软件工具,但是使用硬件的话也确实挺有趣的。所以我才觉得这玩意儿如此炫酷(此时指了指桌上的 MASCHINE),因为它完美结合了硬件和软件。

那么您在制作时,是否先做好一些基本的东西,之后再进行细节处理呢?

基本是这样的。但真正来说,其实是无法将音乐制作和音色制作分开来对待的。另外我注意到了一点,如果我过早地开始进行混音、音色修正和音色设计,那么就很有可能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进行更细节的制作之前,我都会先布置好一些基本的东西。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训练自己:如果听起来不错,那就不要对音乐整体做太多的改动。

正是各种小细节的相互耦合,才能造就完美的整体表现!

我同意你的说法。比如有时候的细节就只需要调整适当的音量。当将自己的作品送去做混音或母带时,我会将所有元素都预先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然后只需混音工程师或母带工程师做完剩下的 20%,添点儿新的频率、加点儿混响什么的就行。所有和我一起工作过的工程师,比我强的都只有一点,那就是人声处理。说实话,我还挺喜欢这种合作模式的。

 

对于自己的制作人身份,您有什么独特的职业哲学吗?

我发现,当你因为自己做某件事,所以就一定要去做它,这种行为是非常愚蠢的。对于别人的作品,我没必要因为自己会做 Snare 就去替换掉人家的 Snare。如果某个东西还不错,那就不要动它,哪怕是 Apple Loop 也一样。我只对有意义的地方下手。不能因为我有一台 Korg 的 MS-20,就要每次都使用它。因为音乐制作并不能陷入教条。另外还有一些人使用电脑处理一切,觉得声音这样也挺不错,而且不需要任何 Analog 元素。这当然没问题,但是我不认为你因此就可以漠视那些实际存在的工具,无论是 Analog 还是 Digital 的。

 

我只对有意义的地方下手。不能因为我有一台Korg的MS-20,就要每次都使用它。

 

最后,虽然您可能无法听辨出某个声音的来源,但是可以听出这个声音是否能为艺人带来启示,对吧?

完全同意。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自己的“感觉”。如果一台数字合成器能给我想要的“感觉”,那我又何尝不能放心使用呢?

Photos by Frederike Wetzels

MASCHINE tip: Tube overdrive Switching the Distortion effect’s Focus setting to “off” results in a tube amp–like overdriven sound.

更多关于 Beat making 的文章

Cookie 提示

此网站会使用到 cookies (其中包括广告,分析以及社交媒体 cookies) 来为您提供最好的用户体验

管理 Cookies

了解关于更多 cookies